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视频集锦太极研究太极史话会员风采下载专区关于我们
栏目导航
新闻搜索
热门点击
联系我们
  • 网址:www.sanyaosanbai.com
  • 邮箱:wu@tjla.cn
  • 电话:138 0527 2136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西路239号 西湖花园公建A楼3楼东

  • 首页新闻中心田金龙论文  
     
    太极推手三种发放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兼对《打手歌》和《四字块》的力学原理破译
    来源:田金龙太极拳法研究会 点击数:13644次 更新时间:2012-11-10 14:40:39

    太极推手三种发放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兼对《打手歌》和《四字块》的力学原理破译

    田金龙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摘要 太极推手发放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是探索太极推手力学原理的重要课题。 应用三维测力台和影片解析同步操作的研究方法,测得三种推手方法的定量数据,揭示了太极推手中发放技术的力学原理,为太极推手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太极推手,发放技术,生物力学,测力

    中图分类号 G804.6

    Comparison of Biomechanics Between Three Kinds of Explosive Techniques in Taiji Push Hands
    Tian JinLo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Biomechanics of explosive techniques in Taiji push hand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the study on mechanics of Taiji push hands.By three-dimensional force platrorns and aynchrinoua operation of film analytics, required data were easured and mechanical principle of explosive techniques was exposed. This result has privided a sou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Taiji push hands.
    Key words Taiji push hand,explosive echnique,biomechanics,force measurement

    1.前言

        推手是太极拳系中的一种独特的练功方法,是印证和健全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手段。推手的主要学问在于借劲发力,达到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击效果。前辈太极家曾用力学常识和经验感知总结出《打手歌》和《四字诀》等太极拳发放技术的力学原理和基本要领。 介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对推手发放技术的力学研究尚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至1988年, 由刘志诚、门惠丰等首次用测力台和影片解析同步操作的研究方法,对推手的绷法技术作了定量描述,主要是对推手中某一动作的定量描述。然而,推手中动作变化不定,不同的动作有着不同的技巧。笔者借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三个动作为代表。对推 手中的三种方法进行了生物力学的研究。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承化逆发,走化逆发,走化顺发”。这三个动作的名称是笔者根据化劲的技巧和发劲的方向命名的。承化是将对 方来力受而化之;走化是不受对方力的情况下,顺着对方劲力的方向,不即不离地退让, 使其落空;逆发是沿着对方劲力的反方向将其发放出去;顺发是沿着对方劲力的方向将 其发放出去。

        本文研究的三种发放技术是实践中较普通采用的方法,具有典型性。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太极推手中基本方法的一些力学原理,为太极推手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方法

        聘请了太极拳专家、上海搏微太极拳名家施文德先生(其技术曾得到福建省体工队著名武术教练太极拳髙手曾乃梁老师的髙度评价并作了书面鉴定)为守方实验对象,以及作者本人(曾获两届推手比赛全国亚军)为攻方实验对象,实验前对所要测试动作进行了反复练习和试测,待双方感觉准确后开始实测。实验时,实验对象各站在一块kistler三维测力台上,两脚前后开立成弓步站好,然后开机,待听到‘开始’口令后,实验者即完成预定动作。实验数据采用攻方和守方都比较好的一次用以分析。

        两块测力台安装在固定跑道上,两台横向排成一线,相距30CM,同步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用一架IPL-16MM摄影机以60格/秒的速度同步拍摄,摄影机用频闪灯信号与测力台同步,架在两块测力台的正中线上距离7.5M,机高1.10M。

        影片冲后在美囯Arisl解析仪上进行了影片解析,在底片上打上起止标志后,分别对进攻者和防守者进行解析,并保证同步。其中数据平滑为Spline法。影片解析出关节点坐标。速度,重心位置及速度。加速度、关节角度及角速度等。测力台数据主要是三维力的变化。

    3.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测力台记录了这三个动作以及承劲和顶劲的力随时间变化的三维力线围,见图1、图2、图3、图4、图5。在测力台的测量结果中,列出了各阶段的测力参数,通过影片解析得出了各阶段的重心位置、 速度和加速度的数据,并绘出动作棍图。

     

    3.2 分析与讨论

    3.2.1 三种推手发放技术的阶段划分

        根据所测三维力曲线变化,进攻者和防守者所完成动作的垂直力和水平力所经过的峰谷,参照重心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的变化,经综合分析,发现这三个动作均可划分以下五个阶段:①听劲明力阶段,②引探虚实阶段,③变化待机阶段,④顺势发放阶段,⑤蹬地飞出阶段。前四个阶段反映了前人总结的《四字诀)“擎、引、 松、放”或“听、问、拿、放”的技术要领。

    3.2.2 三种发放技术的四段结构分析

    3.2.2.1 听劲明力阶段(“擎”)

        听劲是通过触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对方劲路变化,进而控制对方的方法。“擎”是髙级的听劲,它不仅要弄清对方的意图,还要控制对方的进攻意识。可以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感知对方的劲力变化,探明对方的攻击意图,此称为“听力”或“触听”,也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对方的神志变化来探明对方的攻击意图,此称为“听神”或“视听”。 触听有轻重之分,轻的触听不承受对方的力量,主要靠皮肤触觉在松沉的“走”中感知对方的劲力变化,重的触听要承受对方的力量,主要靠本体感觉在松随的“迎”中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本文将重触听称之为“承劲”。承劲易与顶劲混淆,本人通过实验,以力学数据显示二者区别(如图4,图5),承劲有两个特点:其一,承劲是内守之劲,其二,承劲是园转之劲。顶劲也有两个特点:其一,顶劲是对抗之劲,其二,顶劲是前冲之劲。


    3.2.2.2引探虚实阶段(“引”)

        引劲是一种引诱对方深入,使对方进一步暴露实力的技巧。本文的三种方法具有三种引劲技巧,与本文的三种发放技术有直接关系。第一种是加力引诱法(见图1)。这一段时间的划分是从守方的Fx继续上升引诱攻方到最大位移,时间为0.4"。第二种是前迎走劲引诱法(见图2), 这一阶段的划分由守方开始有力值出现到水平力Fy的符号第一次变时,也是攻方的水平速度Vx达最大值时,为 0.24"。第三种是后退走劲引诱法(见图3),这一阶段由守方开始用力到攻方的Fy达到最大值,时间为0,26"。

        第二阶段所用取的引诱措施和第一阶段的听劲结果是分不开的。加力引诱法是在承劲过程中和对方较上劲后所采用的方法;前迎走劲引诱由于攻方第一阶段的进攻力量较小,攻势不猛,借用身体的前迎和起落,使对手感到茫然失措,实现了引诱的目的;后退引诱法是由于攻方一开始攻势较猛,为避免顶撞,故意缓缓向脚后引进,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加强了攻方的攻势,促成了对方不可收抬的状态。

    3.2.2.3 变化待发降段(“松”)

        这是由守转攻的关键阶段。守方采用突变的方法,使攻方的进攻目标消失,在慌乱应付之际暴露弱点。此法又可分以下两个方法:

        第一是顶推减力法。这一阶段从水平力Fx突然降低到第一谷底,时间为0.12"。当守方的力与攻方的力相抗后,返使攻方后退,加力顶抗可诱使攻方出力对抗,而在攻方力量刚要加大时,守方已经开始减力,使攻方的加力落空,攻方落空后容易产生矢重感, 因而给守方创造了发放的时机。

        第二种是蓄势沉降法(见图1)。这一阶段的划分是攻方的最大速度点到最大位移点, 时间为0.25"。守方在沉降前进中,采用含胸、滚臂等动作化解而落空,因而攻方的Fx的进攻力略有增加时,又立即减少,并有多次被动,说明攻方处在犹豫前进状态,同时,由于守方的敢气势已经近在眉睫,攻方只有后退了。但是忙乱中做的动作往往是僵硬而不协调的,这就结守方创造了回劲发放的有条件。

        第三种是旋转移身法。这一阶段从守方Fy第一峰到Fx第一谷,时间为0.12"。守方在听淸攻方的劲路后,通过跟随侧移加上转体的动作,巧妙地让过了攻方的攻势,使攻方的前扑落空,促成了攻方不可收拾的状态,因而为顺势发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2.2.4 顺势发放阶段(“放”)

        发放是推手的决胜阶段,是技术原则是顺势借力。本文的四种发放技术的阶段划分都是以守方的进攻力开始增加到双方脱离接触。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①守方加力的方向与攻方的方向一致,②守方的力Fx最大值都与Ax的最大值的时间对应,③攻方都是加速向后的。

        承化逆放的时间为0.26",走化逆发的时间为0.33",走化顺发的时间为0.2"。

    3.2.2.5 腾空飞出阶段

        这一阶段是攻方被守方推出后所做的自我保护动作。从动作棍图上可看出,这三个动作的最后幅面上,攻方的重心几手都已落在身体支撑面以外,攻方在飞出前有较大的翻转动量矩,在空中形成空翻,为此,攻方离地前必须用力蹬地,以抵消向前或向后的翻转冲量矩。于是攻方力图上最后一阶段出现了Fx和Fz同步升髙的一个正峰值。

    3.2.2.6 四段结构式的相互关系

        推手的技术正是顺势借力,并机势俱得。一个成功的发放技术必然存在着四个相对独立却又密切联系的四个环节,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继续,尽管后一环节所采用的身体因动作有许多变化,但后一环节总是根据前一环节获得信号采取的应变措施。经过几个相关联的环节的连续变化,一步一步地诱使攻方彻底地暴露缺陷,从而在我顺人背的势态下。得机得势,顺势借力将对方发放出去。

        四个环节的联系性说明了各种发放技术是一种总体策略下的用技过程,各环节的可变性说明各环节的相对独立性,所以,推手的学习过程可采用分的方法,而其用技过程则是一气呵成的。

    3.2.3 对《打手歌》和《四字歌》的讨论

        在古典太极拳论中,讨论发敌技术的最经典的论述是王宗岳的《打手歌》和李亦畬 的《四字诀》。《打手歌》和《四字诀》在阶段划分上与本文的阶段对应。本文的三种发放技术的四个阶段的力学研究结果,确实破译了它们的内在的力学原理。而《打手歌》 和《四字诀》又可以帮助理解本文的四个阶段所喻指的内涵。进一步研究,还可发现《打手歌》和《四字诀》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补充了本文为避免臆测而不敢断言的结论。

    《打手歌》和《四字诀》原文如下:

    打手歌:绷、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四字诀: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绷、捋、挤、按是太极拳的具体动作作名称,非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二句“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指明了太极拳技击的目的是以小力胜大力。第三句“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引进与本文的第二阶段对应,落空与本文的第三阶段对应,合即出与本文的第四阶段对应,沾粘则和本文的第一阶段对应。沾粘是上了功夫的听劲技巧。沾有吸来之意,粘有进逼之意。沾之法说明听劲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连随说明积极的听劲过程是自始至终的。“沾粘连随不丢顶”放在末句起强调整作用,说明没有这一阶段的积极地创造过程,“四两拨千斤”只是一句空话。

        《四字诀》和本文的四个阶段的对应关系,前文已有论述。《四字诀》虽然晚于《 打手歌》,但它画龙点睛地表达了各环节中的具体的动作要领。

    4.结论

    1、本文的三种发放技术都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①听劲明力阶段;②引探虚实阶段;③变化待发阶段;④顺势发放阶段;⑤蹬地飞出阶段。

    2、太极推手由守转攻的技术要领是:守方必须运用良好的听劲,根据攻方的劲力变化,采用节节退让的承劲、前迎走劲、移身后退走劲等方法引出攻方的实力,并在此过程中占住有利位罝(得势),在蓄足劲后,通过减力、沉降、旋转等方法使攻方进攻目标消失, 进一步落空。在攻方忙乱应答时(得机),抓住时机,顺势完成发放动作。

    3、三个动作的前四个阶段正好反映了《打手歌》和《四字诀》所表达的发放技术的四个步骤。因而,本文各阶段的力学原理的阐释破译了《打手歌》和 <(四字诀》的力学奥秘。《打手歌》重点在于指出太极拳技术的目的是“四两拔千斤”,总结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实现这个技术的目的的方法,而《四字诀》则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发放技术各阶段的基本要领。


    本课題由邱丕相教授具体指导完成,研究过程得到魏方仪、钟冶、施方德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谨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刘志诚、门惠丰等.太极推手埋法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初探.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8
    3 刘晚苍、刘石樵.太极拳架与推手.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4 陈俊彦.“撒放秘诀”的研究.上海武术,1983
    5 沈寿.太极拳法研究.福建入民出版社,1984
    6 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本文发表于《福建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武术格斗基础教程》 下一篇:课 堂 随 笔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田金龙太极拳研究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段位制邯郸太极文化学院中国太极论坛江海太极拳养生网天龙太极拳俱乐部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 协会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 - 2014 苏ICP备19042321号-1
    邮件:wu@tjla.cn 电话:138 0527 2136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西路239号 西湖花园公建A楼3楼东